展开

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
教育家的名言名句经典摘抄(中国古代八大教育家经典名言集锦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7-26 14:32:04    

孔子教育名言

1、子曰:“成人之行,达乎情性之理,通乎物类之变,知幽明之故,睹游气之源。若此,可谓成人。既知天道,行躬以作义,饬身以礼乐,成人之行也。”(《说苑》卷十八)

2、子曰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
3、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《里仁》)

4、子曰: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
5、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瘦哉!人焉瘦哉!”(《为政》)

6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(《为政》)

7、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(《述而》)

8、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为文也。”(《公治长》)

9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
10、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则行。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(《子路》)

荀子教育名言

1、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……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”(《大略》)

2、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。今人之性,生而好利焉,顺是,故争夺王,而辞让亡焉;生而有疾恶焉,顺是,故残贼生,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色焉,顺是,故淫乱生,而礼仪文理亡焉。然则从人之性,顺人之情,必出于争夺,合于反纷乱里,而归于暴。故必将有师法文化,礼仪之道,然后出于辞让,合于文理,而归于治。由此观之,然则人之性恶明矣,其善者伪也。”(《性恶》)

3、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,学至于行之而止矣。”(《儒效》)

4、“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箸乎心,不乎四体,行乎动静。”(《劝学》)

5、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;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(《劝学》)

6、“蚓无爪牙之利、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。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鳌,非蛇鳝之穴,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(《劝学》)

7、“师术有四,而博习不与焉。尊严而惮,可以为师;耆老而信,可以为师;诵说而不陵不犯,可以为师;知微而论,可以为师。故师术有四,而博习不与焉。水深而回,树树落则粪本,弟子通利则思师。”(《致仕》)

8、“礼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师君,是礼之三本也。”(《礼论》)

9、“今之人性恶,必待师法然后正,得礼义然后治。今之人无师法,则偏险而不正;无礼义,则悖乱而不治。”(《性恶》)

10、“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;是我而当者,吾友也;谄谀我者,吾贼也。故君子隆师而亲友,以致恶其贼。好善无厌,受谏而能诫,随虽欲无进,得乎哉?”(《修身》)

孟子教育名言

1、孟子曰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”(《公孙丑上》)

2、孟子曰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(《告子上》)

3、孟子曰:“的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”(《离娄上》)

4、孟子曰:“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(《离娄下》)

5、孟子曰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(《告子》)

6、孟子曰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则居之安,居之安则资之深,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。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”(《离娄下》)。

7、孟子曰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”(《告子上》)

8、孟子曰:“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求在我者也。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无益于得也,求在外者也。”(《尽心上》)

9、孟子曰: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”(《离娄下》)

10、孟子曰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(《尽心上》)

颜之推教育名言

1、习闲成懒,习懒成病。

2、人有坎,失于盛年;犹当晚学,不可自弃。

3、积财千万,无过读书。

4、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

5、巧伪不如拙诚。

6、光阴可惜,譬诸逝水,当博览机要,以济功业。

7、见博则不迷,听聪则不惑。

8、夜觉昨非,今悔昨失。

9、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,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。

10、夫食为民天,民非食不生矣。

11、婚姻勿贪势家。

12、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,以惰而废者十之九。

13、生不可不惜,不可苟惜。涉险畏之途,干祸难之事,贪欲以伤生,谗慝而致死,此君子之所惜者;行诚孝而见贼,履行义而得罪,丧身以全家,泯躯而济国,君子不咎也。

朱熹教育名言

1. 读书无疑者,须教有疑,有疑者,却要无疑,到这里方是长进。

2. 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。

3.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。

4. 大凡敦厚忠信,能攻吾过者,益友也;其诌媚轻薄,傲慢亵狎,导人为恶者,损友也。

5. 守正直而佩仁义。宋·朱熹《宋名臣言行录》 守:操守。做人要存正直之心,行仁义之德。涵养、致知、力行三者,便是以涵养为首,致知次之,力行又次之。

6. 朋友,以义合者。

7. 圣人所说底话,光明正大。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易九》 底:同“的”。

8. 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

9. 思诚为修身之本,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。宋·朱熹《四书集注·孟子集注》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,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,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。

10. 自敬,则人敬之;自慢,则人慢之。

11. 《大学》之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基本只是正心、诚意而已。宋·朱熹《四书集注·孟子序说》 大学:书名。修身:修养自身品性。齐家:管理好家庭。治国:治理好所在的地区。平天下:使天下太平。正心:使心思端正。诚意:使意念真诚。

12. 少年易学老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

13.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。

14. 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15.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。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:胸怀坦荡,正大光明。 类别:道德   日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人之操履无若诚实。宋·朱熹《宋名臣言行录》 操履:操守。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。

16. 读书之法,在循序而渐进,熟读而精思。

17. 礼即理也。

18. 自古圣贤,皆以心地为本。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学二》 圣贤:圣人贤人,古代指道德、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。心地:佛教语。佛教以三界唯心,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,能随缘生一切诸法,故称之。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。

19. 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20. 涵养、致知、力行三者,便是以涵养为首,致知次之,力行又次之。

21. 思诚为修身之本,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。宋·朱熹《四书集注·孟子集注》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,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,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。

22. 学者须先立志。今日所以悠悠者,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,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,此只是志不立。

23. 诚能体而存之,则众善之源,百行之本。宋·朱熹《仁说》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,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,行动美好的根本。

24. 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理,穷理之要,必在于读书,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序而致精,而精致之本,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。

王守仁名言

1、夫学贵得之心,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,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?求之于心而是也,虽其言之出于庸常,不敢以为非也,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?

2、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

3、有志于圣人之学者,外孔、孟之训而他求,是舍日月之明,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,不亦谬乎?

4、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
5、君子诲人不倦,而师道必严。

6、心即理也。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。

7、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

8、志不立,则如无舵之舟,无勒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?

9、谦者众善之基,傲者众恶之魁。

10、天地虽大,但有一念向善,心存良知,虽凡夫俗子,皆可为圣贤。

11、谦受益,满招损,器虚则受,实之不受,物之恒也。

12、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;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。

13、责善朋友之道,然须忠告而善道之,悉其忠爱,致其婉曲,使彼闻之而可从,绎之而可改,有所感而无所怒,乃为善耳。

14、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

15、所以为圣者,在纯乎天理,而不在才力也。故虽凡人,而肯为学,使此心纯乎天理,则亦可为圣人。

16、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,无衔之马,漂荡奔逸,终亦何所底乎。

17、持志如心痛,一心在痛上,岂有功夫说闲话,管闲事。

18、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,儒、佛、老、庄皆我之用,是之谓大道。二氏自私其身,是之谓小道。

19、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
20、夫学贵得之于心。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,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?求之于心而是也,虽其言出于庸常,不敢以为非也,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?

21、为学大病在好名。

22、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23、殃莫大于叨天之功,罪莫大于掩人之善,恶莫深于袭下之能,辱莫重于忘己之耻,四者备而祸全。

24、学校之中,惟以成德为事,而才能之异,或有长于礼乐,长于政教,长于水土播植者,则就其成德,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。

25、人的资质不同,施教不可躐等。

董仲舒名言

1.父不父则子不子,君不君则臣不臣。

2. 匿病者不得良医。

3. 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。

4. 仁者所爱人类也,智者所以除其害也。

5.善无小而不举,恶无小而不去。

6.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。

7.百乱之源,皆出嫌疑。

8.众少成多,积小致拒,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,以微致显。

9. 命者天之令也,性者生之质也,情者人之欲也。

10 身之有性情也,若天之有阴阳也。

11.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.

12. 天之道,有序而时,有度而节。循天之道以养其身,谓之道也。

13.善为师者,既美其道,有慎其行。

14.圣人为天下兴利也。

15. 言出于己,不可塞也;行发于身,不可掩也。

16大富则骄,大贫则忧。

17.薄赋敛,省徭役,以宽民力。

18.气之清者为精,人之清者为贤,治身者以积精为宝,治国者以积贤为道。

19. 天人合一,君权神授。

20.性比于禾,善比于米;米出禾中,而禾未可全为米也;善出性中,而性末石全为善也。

21.质朴之谓性,性非教化不成。

22. 欲审曲直,莫如引绳,欲审是非,莫如引名。

23.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

24.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,道亦不变.

25. 常玉不琢,不成文章;君子不学,不成其德。

26.师帅不贤,则主德不宣,恩泽不流。

27. 事各顺于名,名各顺于天,天人之际,合而为一。

28. 承天意以从事,任德教而不任刑。

29. 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

30. 至廉而威。

31. 人之受命于天也,取仁于天而仁也。

32.治身者以积精为宝,治国者以积贤为道。

33. 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,其堤防完也;教化废而好邪并出,刑罚不能胜者,其堤防坏也。古之王者明于此,是故南面而治天下,莫不以教化为大务。

34. 事在勉强而矣,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,勉强修养,则德日起而大有功。

35.治乱兴废在于己。

36. 仁之法,在爱人,不在爱我;义之法,在正我,不在正人。

37. 性者,天质之朴也;善者,王教之化也。38.得志有喜,不可不戒。

39. 能使万民往之,而得天下之群者,无敌于天下。

40. 名生于真,非其真弗以为名。

老子教育名言


1. 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多,多则惑。

2.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
3. 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
4.上德若谷;广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质真若渝;大白若辱;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;道隐无名。

5. 民之从事,常於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

6. 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7. 静胜躁,寒胜热。清静为天下正。

8. 祸莫大於不知足;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
9. 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10. 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

11. 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

12. 图难於其易,为大於其细;天下难事,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,必作於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13. 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
14. 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;德信。

15.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
16. 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;长之育之;成之熟之;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是谓玄德。

17.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18. 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於无为。

19.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20. 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