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开

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
新课标教案要求的核心素养,教师要从“一人教书”变“多人共创课程”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26 10:17:02    


摘要:

从新课标背景下的“核心素养”目标,到实际的教学范式转型,中国教师正面临诸多的难题。如,如何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,去重构和整合单元,进行大单元教学?如何达到真正的教学评一体?……同时,核心素养导向下,要求课程设计走向整体性、结构化、综合性,突出学科实践、跨学科等,这对长时期单学科作战的教师教学而言,更是困难重重。或许,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群体的智慧,共同应对挑战。


一、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,

中国教师面临的难题


为什么而教?为什么而学?多年前,哈佛大学教授戴维·铂金斯,以开放式问题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,并将答案望向“未来”。


今年4月份,我国颁布了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(2022)》,强调由“三维目标”走向“核心素养”,从以知识为本到以素养为本。据介绍,新课标文件内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,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5种不同的思路来表述,改了至少57稿。


那么,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?教育专家指出,可以从课程与教学来让核心素养落地。在逻辑上,课程解决的是“教什么”的问题,课程内容蕴含着核心素养形成的可能性;教学解决的是“怎么教”的问题,承载着通过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现实性。具体也出现了一些教学转型新范式。比如,指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,大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,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导向的项目学习,模拟社会实践和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教学……


但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时,教师群体却面临众多难题:


“如何找到真实情境相关的素材?”

“如何找到可参考的单元整体教学课例?”

“如何提炼大概念?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?

“如何开发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主题?”

“如何达到真正的教学评一致?”

“专家说的我都懂,理解了,但自己去做教学设计的时候,就不会了……”

“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定位会做出很大的改变,需要将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新打碎,重新揉在一起。以前我们是单兵作战,可以长期从事单学科教学,现在要一下子变成多面手,将学科融合,特别难……”


诚然,相较于原来的“讲知识+留作业”,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则要“复杂”的多,这必然要求老师的课程设计从“单人智慧”走向“群体智慧”,也意味着教师必然要从“一人单独教书”变成“多人共创课程”!


二、TeacherIn——

聚集群体智慧的教师课程共创社区


什么是“群体智慧”?什么是“多人共创”?举两个例子。


第一个案例是郑州特大暴雨中的“共享文档”


2021年7月20日,郑州市发生了特大暴雨。一个昵称为“Manto”的作者创建了一个文档,命名为《待救援人员信息》。20点57分12秒,他敲下来了第一行字:求救人员信息,救援人员信息。21点04分50秒,文档新增了2名作者,从各个渠道收集信息…


在与时间赛跑的24小时内,这份文档被250万人浏览,百万人同时在线协作,通过表格信息共享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。这份简单的需求收集表,演变成为了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,覆盖从救援需求收集、确认,救援资源对接、救援结果回访的全过程。除了人性向善、科技向善,这次事件的背后,也见证了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演变,成千上百万的人,可以超越时空限制,合作、分享、互动,将群体的智慧、协同效率最大化,这便是共享型媒介的力量。


第二个案例是“GitHub”


“全世界的开发者,都在用GitHub”。GitHub是全球最大的编程、代码存放网站和开源社区。它以其开创性的全新分享和协作方式、以及现成的海量免费代码资源,赢得了全球极客的追捧。只要打开GitHub,什么样的编程语言项目都能搜索到,且项目是公开,能免费共用。当然,程序员也可建立私人的开发项目。


以前,程序员想要协作编写代码,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,如先下载他人提供的代码包,在本地编写完成后,通过电子邮件等以“补丁包”的形发给原作者,原作者再从头到尾自行审验一遍“补丁包”等。有了GitHub之后,程序员只需要在GitHub公开的代码仓库复杂代码到自己账号,就可以编辑,编辑完成后也会有相应的改动记录,修改好的代码只需给原作者发一个拉拽请求,原作者如果检查改动记录没有问题,就能直接将代码合并到原文件中,从而实现了基于集体智慧的编程创作。


也就是说,在GitHub,程序员不仅可以把自己的开源代码分享给全世界,也可以和全世界顶尖的工程师一起协作、交流,提升自己的编程技巧。


倘若,将“群体智慧”、“多人共创”应用到课程与教学设计?是不是就能解决教师群体的一些难题?


这个“工具”和“平台”已经有了。面向教师群体的课程共创社区——TeacherIn。每一位老师或每所学校都可以免费注册使用TeacherIn。大家既可以是独立的“创作者”,也可以共创共建共享。


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老师都可以聚集在一起,用“一百万”种方式实现“课程创意与设计”。



三、TeacherIn的核心亮点:

素养型资源库、课程设计、共创共享、资源库建设


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TeacherIn。


首先,TeacherIn提供基于新课标的素养型资源。


尽管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教学资源,但大多是碎片化、知识本位型的,且同质化问题严重。但在新课标导向下,大家更需要的是蕴含素养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应用,能够发展高阶思维的资源。


TeacherIn像是老师们的“守门人”,会过滤碎片化、散装的、以知识为本的资源。在这里筛选了全网优质的、符合素养型的资源。将老师从大量无效的资源和信息中解放出来。比如,针对每个学科,会有基于新课标的大单元教学、单元整体教学、跨学科等完整课例。教师们可以下载、参考、学习、使用。最最重要的是,这些课件资源支持在线编辑,因为TeacherIn还将提供在线PPT、试卷、微课等课件编辑器。



其次,TeacherIn具有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功能。


教师在课程创作过程中缺乏优质的素材或工具支架,可以直接从TeacherIn的素材资源库搜索。还有,TeacherIn的功能区支撑单元结构型设计。过往的备课形态是,老师需要在各个网站之间跳转,要么去B站搜索,要么去各类公众号找,都是散装的,成本很高,效率很低。而TeacherIn可以把文本资源、视频资源等整合,以课程结构的形式呈现。同时,它不仅可以提升备课效率,还能在新课标背景下,帮助老师创作契合更综合性的课程。


TeacherIn有六大学习活动:课堂、录播课、测验、学习资料、作业、讨论,支撑多类课程设计模式,如大单元课程、项目式学习(PBL)、单元整体教学、跨学科课程。对教师来说,这些功能区会让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元丰富,更具综合性。


比如以前要么在线上只能上直播课,要么只能是纯线下单一授课。但现在可以通过录播课视频、文本资料、学生自主讨论、以及多种形态的学习材料,让学生充分把时间利用起来。而对学生而言,通过录播课、讨论等形式,可以更加自主学习、自主输出,学习方式从被动变成主动。


TeacherIn未来还会跟ClassIn的LMS系统打通,便捷地从课程设计到实施,让教与学更便捷。这样的结构和功能设计,能有效的助力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。


此外,TeacherIn还有一个王炸级的功能——支持课程的共创共建共享。


这个功能,不仅让每一位老师有机会“和全世界最棒的老师一起工作”成为可能,也能让老师在课程创作实现个人成长。因为TeacherIn支持多人协作编辑备课,不管是同学科、跨学科教师,都可以多人协作编辑备课,并且课程可以反复迭代和完善。


同样结合教师们现实性的难题,无论是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、大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,还是项目式学习,都需要教师具有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。因为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,绝对不是靠单一学科解决的。随着真实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复杂,需要多学科,甚至超学科的融合。


因此,在TeacherIn社区,科学老师、生物老师、语文老师、数学老师等都可以为完成同一个课程教学设计合作备课。并且,还可以将课程设计反复的迭代,且每一次的版本都会留痕。协作共享的背后,还会有“开放”。因为通过TeacherIn的版本管理,课程设计呈现的不仅仅是最终的成品,还有整个过程。



课堂不变,教师不会变。教师不变,学校不会变。TeacherIn除了助力教师完成素养导向的教学范式转型之外。于学校而言,TeacherIn还能够进行学校特色校本资源库建设和融合教研。



(1)融合教研


如果一所学校想要进行协同备课或学术教研,TeacherIn的协作、在线编辑还有组织管理等功能,能够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教研的组织效率,博采众长,释放群体智慧。


举个例子,在具体的教研场景中,学校A的老师们和区域教研院B的教研员们,可以用TeacherIn达到深度互动。通过课程协作、在线编辑的功能,A学校的老师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教研员们的建议,从而进行课程设计的反复优化。无论是听评课反馈、编辑协同、数据采集,用TeacherIn一款工具就能达到教研所与学校之间、教研员与教师之间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共建共构。而当群体共同打造了“一堂好课”之后,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、教师自身不同的教授风格,教师也可以在这次精彩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,做本地化修改,进行个性化备课,同课异构。



(2)学校特色校本资源建设


学校在TeacherIn可以开通组织空间,建设校本资源库、课程库。且课程提供私密、对组织公开、全网公开三种权限。


同样,在新课标背景下,如果学校想打造自己特色的大单元、跨学科、项目化教学课例,不仅能用TeacherIn跨时间、跨区域、跨学科、跨部门联通全部的智慧、资源和想法,而且还能在TeacherIn已有的素养型资源库、课例的基础上,学打造自的特色校本资源库,且这些资源能够不断复用,迭代和进化。这些资源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变得陈旧,也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变得无效。



再举个例子,无论是大单元还是跨学科,课程的延续性很重要。可在换班级换教师的情况下,课程又该如何做衔接呢?


传统的校本资源库,更多是纸质版,存放的资料放在档案室,随着负责人员的更换,这些资料就会被尘土掩盖,失去了迭代的路径。哪怕是迭代,搜索查找等二次复用的成本很高。但通过TeacherIn的云组织空间,所有的资源是留存的,输入关键词,就能即时查找到。而且原有课程设计的修改、迭代路径都是留痕的,原课程设计者的想法、批注、反馈等,都清晰可见。也就是说,课程设计不会因为教师的流动而中断。新人也可以加入,基于新的情境,对原有的教案进行迭代。


从这种程度上,无论是学校的校本资源库,还是教师个体的作品成果,都会被更多的人看见,都会延续留存。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都会被放大。


结语:


TeacherIn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?


对于这个问题,TeacherIn背后的产研团队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发问,但似乎谁也没有具体的答案。只是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,尽可能Think Big,哪怕只能推动教育的一小步,哪怕只有1%的教师愿意去改变。这事,也值。


在TeacherIn的产品介绍中,有一句话表达了这款产品对中国教师的价值期许——“我退休了,但我的课程还没有走下讲台”。

相关文章